征服“尾矿” 不再是梦想
发布时间:2016/4/11 14:50:27
我国自然环境尤其是地质环境向好还是趋坏,众说纷纭,但今年的“天灾”的确比往年来的更猛烈一些,却是事实。且不说眼下“苏拉”、“海葵”等c强台风的登陆,单是近日的特大暴雨袭击已经给万物葱茏的时节蒙上了一层忧郁的灰色。
尽管矿山地质环境的与治理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尾矿引发的环境问题仍频频刺痛大众神经。暴雨突然来袭,尾矿溃坝,矿井坍塌,房屋冲毁,江河污染,良田淹没甚至是生灵涂炭。一次次突如其来的尾矿灾难,都在拷问着引发环境恶化的根源。
天灾引发尾矿灾难
7月21日,华北大地遭受强降雨袭击,河北涞源县暴发山洪泥石流,所辖乡镇全部受灾,波及17.15万余人,造成14人死亡。其中重灾乡镇5个,重灾村96个,冲毁、坍塌房屋2856间,农作物收面积3.05万亩,当地水、电、路、通信一度瘫痪。
杨家庄镇冯家庄村,坐落在庞大的尾矿群之中,南有四个大型尾矿库,村北侧有一大型铁矿选厂。强降雨来袭,尾矿库垮塌堵塞河道,洪水夹杂着矿渣奔流而下,淹没大片农田,冲毁下游居住村庄,阻断交通要道,损失惨重。暴雨过后,尾矿库颤巍巍地陡立在半山坡上,河道中挖掘机、矿渣与泛黑的溪流相映衬,一派荒凉景象。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环境研究室主任余振国分析,矿山企业在采矿过程中将矿山开采的剥离土和废石堆积在山坡或沟谷中,使围岩失去稳定性,当暴雨来临,雨水冲刷松散的矿渣,就会暴发滑坡或泥石流。还有一部分矿企采用“崩落法”和“放大炮”等落后的采矿方式,地质体结构被改变,会大幅度提高崩塌和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年轻人都躲出去了,留在村子里的人都是老弱病残,也不愿出去。如果任何一个尾矿垮了,村子里谁也跑不了。”村民陈海说。
“7·21”特大暴雨系一遇,是导致尾矿溃坝的导火索,但能否将尾矿库溃坝事故全部归咎于天灾?天灾之外似乎还有着更深层的缘由——管理。
“自1966年开始,冯家庄南侧开始了铁矿开采,那时没有尾矿山,尾矿山是在这几年才堆起来的。“以前尾矿都会运到下游的一处尾矿库中处理。2005年前后,矿企改制后,变成民营铁矿,尾矿开始出现。像没人管一样,尾矿堆积成山,成为村子的悬顶之剑。”村民高志方如是说。
据当地专业人士透露,在涞源县,杨家庄、乌龙沟、独山城、银坊等主要矿区,矿和铁矿选厂多数属于私人老板,大多数都证件不全;部分尾矿库兴建缺乏统一标准,私营矿企为了节约成本,往往就地“落户”,渣场底部甚至没有基本的防渗措施。下的“病根”库危险重重,治理起来难度很大。
据知情人透露,“尾矿库溃坝事件主要发生在私营矿企和废旧尾矿库身上,私营矿企盈利少,废旧尾矿责任人几经易主,尾矿治理无从谈起;下游居民搬迁费用不菲,私营企业不愿出资,导致搬迁事宜一拖再拖。”
村民陈海先容说,尾矿、矿渣在雨水冲刷下,大量的重金属进人河流,再经扩散交换作用,地表径流、地下水资源和土壤遭受严重污染。自灾害发生至今,冯家庄居民仍靠买水解决用水问题。
纵观中国矿业发展史,尾矿事故始终伴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从滑坡、泥石流到地下水、土壤污染,从耕地破坏到酸雨骤降,尾矿痼疾已经成为悬在人民头上的一柄利剑,尾矿痼疾不根治,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无从谈起,小康之路更将步履艰难。
尾矿痼疾几多愁
近年来,随着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各项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治理投人力度的不断加大,尾矿环境问题逐步得到改善。但经济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高强度开发的客观需求仍然存在,同时解决大量的历史问题仍将是一项长期任务,我国尾矿治理及综合利用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每一场鲜血淋漓的尾矿事故之后,都有媒体深人探究酿就尾矿事故的根患。然而,尾矿管理涉及资源综合利用、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L域,管理部门也有安监、环保、发改、国土资源等多个政府部门介人,和地方政府在管理尾矿方面也都有相应的事权范围。各部门职能分工不清,部分职能重叠,致使矿山环境治理工作落实效果大打折扣。
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是遏制尾矿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我国目前对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和立法,刚性不足,主要依靠鼓励性政策来调动企业开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积J性。“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制管理体系、严格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我国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一位从事矿山环境研究的专家如是说。
“如果单纯依靠矿企的道德自觉来治理尾矿,无异于掩耳盗铃了,很大一部分矿企崇尚‘至高无上’的利润,为了丁点的利益就可以置矿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于不顾。”一位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经历者如是说。
中国环境监测院矿山环境与国土整治评价室副主任张进德直言,“我国尾矿环境问题历史欠账多,治理难度大、任务重。”由于资金投人严重不足,致使大量历史时期形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治理恢复,并将随着矿山开发的逐步深人而愈加严重。
时至今日,在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的观念仍然大行其道,“谁开发,谁治理”的责任机制尚未建立。目前为止,仍有部分矿企未缴纳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部分矿企没有按照治理规划边开采边治理,矿山尾矿再利用工作尚未充分开展,存在废石、矿碴随意堆弃的现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尾矿环境保护科研水平和治理恢复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急需研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目前我国矿产综合利用的科研力量还很薄弱,基础研究严重不足,研究深度和广度也很不够。
勘查、开采、尾矿回收技术与再开发商业模式的突破可以**大限度激发矿企响应环保的“真心”。10多年来,我国在尾矿的开发利用上已取得了成绩,但因起步较晚,加上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尚处于自发、零散、小规模经营阶段,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尚未形成清晰的尾矿开发利用模式。据了解,70%的不合格尾矿堆放现象或事故都发生于中小型矿山。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引导,有的矿山将大量有价值的尾矿用于井下充填,有的则对可能引发灾害的病、危尾矿库置之不理。
多举措力扼尾矿之腕
尾矿环境问题已成为滞缓中国矿业发展的痼疾,国务院、相关部委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矿山开采行为,试图从源头上根治尾矿痼疾,尽管一直无法根治,但政府、学术界、业界乃至社会大众都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寻尾矿环境痼疾的根治之道。
1.尾矿库设计要科学,施工严把质量关。设计是尾矿库安全、经济运行的基础,而施工质量的好坏,则直接关系到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就尾矿库设计而言,一方面设计前要认真勘查,总结分析大量尾矿库事故原因,进行科学尾矿库工程设计;一方面要严格遵照尾矿库设计标准,确保技术标准不降低;还要严格实行设计审查制度,做好尾矿库设计审查批准工作。就尾矿库施工而言,施工单位接到施工图纸后,需要认真组织学习和详细会审,按照工程质量标准施工,并做好基础验收和竣工验收工作。
2.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在认真贯彻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制度》、《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与统计报表制度》基础上,深人推进《矿产资源法》修订工作,争取在新修订的矿法中增加和强化尾矿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认真总结《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实施的效果和经验,积J推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
3.s先明确尾矿库治理与二次开发相关政策。尾矿治理与开发都由所有权人负责。
其次,建立尾矿资源开发前资源和环境评价制度。尾矿开发前,进行以矿产和环境为目的尾矿资源评价。尾矿资源评价应与原生矿勘查评价不同,主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展开,打好尾矿开发利用基础。
再其次,尾矿又是环境污染源,在对尾矿进行勘查评价时,要查明各种有害组分及其含量和赋存状态,污染机理及环境危害程度,为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依据。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许可证、资质准人和保证金制度。尾矿开发利用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一样,需要行政许可。对于开发利用,还应设立准人门槛,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资源评价、开发利用设计、环境保护设计等。由于尾矿利用存在后续问题,应要求相应主体有的技术保障和资金。
**后,制度设计上要建立尾矿资源整体利用制度。开发尾矿不能走老路,不能出现重复浪费和二次污染。尾矿开发应整体利用,实现“全回收、零排放”,同时解决资源提取问题、占地问题。
4.健全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对尾矿库安全进行分J监管,落实各J政府L导、各J安监部门辖区责任人、尾矿库所属企业法人代表直接责任。二是建立健全尾矿库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尾矿库安全监督检查。保证尾矿库资金投人,确保尾矿库安全设施到位,凡有尾矿库的矿山企业,需要配备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尾矿库实行动态管理,并逐月向安监部门上报坝高和堆积坝坡比,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三是严肃尾矿库事故调查处理。
5.扎实推进矿山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健全尾矿库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理系统。配合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健全本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矿山地质环境基础资料、监测信息、统计年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保护与治理方案、和地方财政支撑的各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等信息的综合管理,并不断更新数据,完善系统建设,使之成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的平台。
同时,需要政府与相关企业设计科学的尾矿环境应急处理预案,并组织进行应急救灾演练,确保灾害发生时各部门能够迅速协同处理危急状况,守好地质灾害防治**后一道防线。
6.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尾矿环境治理投人力度。积J开展“政府出资引导,优惠政策支撑,吸引社会资金投人”的尾矿环境治理新模式的探索和试点。在加大财政投人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出台土地、矿产、财税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人,多渠道筹集资金投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7.吸取专业人才,提高尾矿技术水平,探索尾矿综合利用新模式。启动尾矿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研究,集中解决尾矿中各类物质的分选技术、应用技术、尾矿区环境恢复和治理技术等难题。遴选解决尾矿回收的关键技术,以引进外国技术或政府全资、部分出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企业出资等各项措施结合的方式,资助科学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并尝试探索尾矿商业开发利用新模式。